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他改变了大明 > 46.科学的春天

46.科学的春天

46.科学的春天 (第1/2页)

从天启二年正月开始,《自然》凭借第一期众多医学方面的重大发现,让儒生们捏着鼻子认下了简体字和这样的排版行文模式。
  
  他们对杂学并不大感兴趣,但是对医学还是十分有兴趣的。
  
  之后,《自然》上的新文章就不断涌现,没有谈论性理,但光是把事实摆出来,就已经是在挑战很多人的三观。
  
  《自然》第二期,讨论了物质固液气三态,以及大气压强,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度量衡温度。
  
  这一期的内容,借着上一期引发的轰动效应,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师。
  
  气态和气体这个概念一被提出,就引起了儒生们的广泛讨论,因为这和他们先前持有的观念完全不一样。
  
  此时大明认同的气这个概念,更近似于另一时空近代西方提出的以太,中国古人们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质料,以精细无形且绝对连续的姿态存在,它运动不息,不生不灭,是万物互相作用的中介。
  
  朱皇帝提出的气态,甚至还涉及到了真空。和大明时下的,虚空即气的观念是相抵触的。
  
  而气这个概念,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,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.
  
  朱皇帝直接提出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,就让时下的人们很难接受,连《自然》学会的西学爱好者会员们,都有很多不认同。
  
  不过,在接下来一系列密集的实验中,很多人都开始偏向皇帝的解释。
  
  影响力最大的,当然还是广宁之战后不久的京师半球实验。
  
  朱皇帝做了两个半球,直径约一尺,只比马德堡那个小一点,并请来一大队人马,在京师郊外当众做了一个实验。
  
  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,熙熙攘攘十分热闹.有的支持皇帝,希望实验成功,更多的人则断言实验会失败。
  
  邓玉涵等人当众把这两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,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,接着用水银真空泵把水全部抽出,使球内形成真空,最后,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,这时,周围的大气就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.
  
  邓玉涵一挥手,几个马夫牵来十匹蒙古马,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。邓玉涵一声令下,四个马夫扬鞭催马,背道开拉。
  
  但是,铜球仍是原封不动。
  
  很快,人马加倍。
  
  一会后,“啪!”的一声巨响,两个铜半球才分开。
  
  这一场实验,惊呆了所有人,传开之后,也有人不死心用皇帝给的装置试了试,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结果。
  
  这一实验之后,看明白了皇帝解释的人有,依旧不能理解的人也有,还有不管皇帝干啥,他们都要大喷特喷一阵的也有。
  
  随着,很快就发生了让大明的学术圈子彻底炸了的事情。
  
  皇帝直接用事实证明了气体的存在不说,还证明了氧气的存在,并直接电解水制取了氧气和氢气,用电火花引燃玻璃试管里的干燥氧气氢气混合物,通过无水硫酸铜,证明了水是氧气和氢气燃烧后的产物。
  
  随着朱皇帝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基本概念的厘清,基本上把五行学说彻底判了死刑。
  
 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这一事实,直接就让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被动摇,有条件做实验,或者观察实验的,都不得不承认火生出了皇帝定义的水,这不免让他们的思维开始有些混乱。
  
  朱皇帝将水定义为氢氧化合物,并趁机用水做了几个实验,提出了单质、化合物、纯净物和混合物这几个基本概念,配合大量的实验,更是进一步把五行理论逼到了墙角。
  
  五行理论,从来都是玄之又玄的,五行对应的事物,有时候是具体的事物,有时候是一种概念。皇帝这一回直接将各种概念明确,并拿出了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理论,以及用实验证明物质三态转化条件是温度,以及对单质、化合物和纯净物这几个重要基本概念的解释证明,让五行不管是指代具体的事物,还是一种物质状态,按照实验的事实,指向的结果都是错误。
  
  按五行中的水指代是一种状态,那么它应该指的是液态,可所谓金生水,在皇帝的理论框架里,不过是金属受热从固态变为液态,这种液态金属,大多都是附带着高温,不可能生木。
  
  皇帝对火解释,更是直接让五行中的火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,在皇帝的理论中火焰只是燃烧放热产生的发光现象,实验证明,可以生出五行理论中火的事物实在太多。
  
  而木和土在皇帝的理论中,也被认为,都是多种物质混合的复杂化合物,并不是构成世界的单一元素,也更不是物质的状态,不是一种在物理理论定义中的纯净物质,与五行理论完全不符。随着技术发展,人们对植物和土壤的认识加深,更是会彻底认识到五行理论的荒谬。
  
  同时,一系列的电学实验,也让人们震惊无比,皇帝连电都能制造,怕不是神仙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