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走进不科学 > 第五百二十五章 为什么不问问神奇的七分熟呢?

第五百二十五章 为什么不问问神奇的七分熟呢?

第五百二十五章 为什么不问问神奇的七分熟呢? (第2/2页)

见此情形。
  
  叶笃正不由深吸一口气,调整了一番心绪。
  
  接着将放在手边的文件袋拆开,从中拿出了几张算纸,对李觉说道:
  
  “李厂长,张主任,还有几位领导。”
  
  “不瞒诸位,刚才在来的路上,我就和老陶讨论过这次天气预测失败的原因。”
  
  “原因说白了其实很简单,就是数据的数量不够。”
  
  李觉顿时一愣,有些意外的确认道:
  
  “数据的数量不够?”
  
  叶笃正点点头:
  
  “没错。”
  
  叶笃正在来座位的路上曾经注意到,自己位置的后方恰好有一小块黑板,还放着几根粉笔。
  
  于是他便干脆站起身,走到黑板边画了个图示:
  
  “......大家看,这里空间分布的基准图,我们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湍流项在垂直位置....也就是高度空间上的分化。”
  
  “因为我们原本使用的标准k-e模型是高雷诺数模型,但根据这场雨带来的逆推结果显示,近壁区域会受到低雷诺数的影响。”
  
  随后叶笃正顿了顿,换了个更加直观的解释:
  
  “举个例子,在原先的模型中,我们相当于把地面到天上一万米的这段距离分成了十个区域,也就是每块区域高1000米。”
  
  “按照原先模型的划分,这1000米区域中的....你们直接理解成气压吧,每块区域内的气压是不会变的。”
  
  “但直到现在我们才发现,别说1000米的区域了,实际上高度每升高或者降低一米,气压的数值都会有所变化。”
  
  听完叶笃正的这番解释。
  
  一旁的陶诗言亦是表情沉重的叹了口气。
  
  笃正兄,我们发现的太晚了啊......
  
  叶笃正所说的气压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例子,不是说气象中心连气压随高度会发生实时变化这种知识都不知道。
  
  ‘气压’真正指代的概念,其实是源项和湍流粘度。
  
  只是考虑到某些笨蛋讠....咳咳,考虑到李觉这些非专业人士不太清楚具体概念。
  
  所以叶笃正才选了气压作为举例。
  
  叶笃正的这个做法很快起到了效果,李觉当即明白了他的想法:
  
  “所以老叶,你的意思是限制我们的不是某些计算过程,而是气象数据?”
  
  叶笃正思索片刻,解释道:
  
  “怎么说呢.....”
  
  “计算过程和方法肯定也要优化,但它们都还不算方向上的问题——就像一个伤员,手臂和心脏各中了一刀。”
  
  “手臂的伤势虽然不能忽视,但和心脏的致命伤比起来显然不是一个量级。”
  
  “而气象数据,便是我们心脏上的那道伤口。”
  
  “.......”
  
  李觉默然。
  
  在会议开始之前,他自己其实也做过一些猜测。
  
  在他想来。
  
  气象计算或许和现在核武器面临的问题有些类似,主要的壁垒在于具体理论上的推导。
  
  也就是现实中的一些环节其实是相对次要一些的。
  
  结果没想到......
  
  叶笃正给出的说法与他预料的完全相反,居然是气象数据....也就是那些测量仪器收集的量不够?
  
  看着陷入沉思的李觉,叶笃正的心中同样有些感慨。
  
  虽然这次气象失败令他士气大跌,几近颓废。
  
 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。
  
  这也为他....或者说国内气象学揭开了一个真相:
  
  气象计算远远比他们想想的要复杂的多。
  
  在今天之前别说基地了。
  
  哪怕是全国的气象学者,恐怕都是认为气象的计算在于精度而非数据的数量。
  
  结果呢。
  
  这次基地气象中心拿到了首都送来的国内最先进的仪器,还意外得到了阻尼器的帮助,一下有了接近二十个稳定的高空数据收集点。
  
  哪怕是首都香山的那台湿度传感器,都很难提供如此精细的数据。
  
  加之叶笃正本人也在计算过程中,福至心灵的考虑到了负局部空间梯度问题......
  
  毫不夸张的说。
  
  机缘巧合之下。
  
  叶笃正他们虽然位于国境边陲,但他们却拥有了一次建国至今气象领域最好的计算条件。
  
  只是这个条件下诞生出来的结果有些残酷,彻底推翻了他们此前天真的想法......
  
  如果叶笃正所料不错的话。
  
  具体的模型应该还涉及到了非线性突变,需要考虑某些很复杂的情景。
  
  情景一多,自然就需要更多数据来模拟了。
  
  而就在叶笃正心生感慨之际。
  
  座位上的神剑将军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:
  
  “老叶,也就是说如果你们想要计算成功,就必须拿到更多的数据?”
  
  叶笃正闻言连忙回过神,点了点头:
  
  “没错。”
  
  “我再确认一下,这个更多是指数量的多,还是精度...也就是小数点的提高?”
  
  “数量。”
  
  “精度不需要考虑吗?”
  
  “精度能高肯定也好,但目前最缺的还是数量——道理和之前说的手背与心脏的伤是一样的。”
  
  听到这里。
  
  神剑将军心中大致有了数,最后问道:
  
  “那么老叶,你们需要额外多少的数据才能有把握成功?我是指和现有的数据量相比。”
  
  叶笃正沉默片刻:
  
  “10的五次方...倍。”
  
  叶笃正话音刚落,会议现场顿时为之一静。
  
  过了好一会儿。
  
  一旁的彭梦熊有些滑稽的掏了掏耳朵,确认道:
  
  “叶主任,你说什么来着?”
  
  叶笃正看了他一眼,丝毫没有想笑的冲动,而是叹息道:
  
  “彭工,你没听错,要比现在多十万倍的数据,我们才有可能计算出三天内的气象变动。”
  
  “......”
  
  听到叶笃正的再次确认。
  
  神剑将军的脸色虽然没什么变化,但他握着搪瓷杯的手掌却隐隐用力了几分。
  
  十万倍。
  
  如果说单纯的只是十万组数据,那么或许还有一丝丝可能。
  
  毕竟历史上的孙权、当年的优势在我,无一不是把十万甚至更多东西随手送出。
  
  但十万倍,这就是另一个概念了。
  
  直白点说。
  
  基地需要十万台热电偶湿度仪,才有可能完成这种数据收集。
  
  但眼下别说十万台了,哪怕是全国的热电偶湿度仪加在一起,都只有5台而已.....
  
  甚至全球都够呛能凑出这么多湿度仪。
  
  随后他又想到了什么,转头对陆光达问道:
  
  “光达,我们的爆轰试验场,真的不允许在沙尘天或者雨天修建吗?”
  
  陆光达面色严肃的摇了摇头,态度很果决:
  
  “绝对不行,沙尘天其实还好说点儿,虽然风沙和矿物会影响试验场墙体的组成,不过只要不是强烈的沙尘暴,施加一些挡风措施倒是能正常开工。”
  
  “但下雨天就不一样了,雨水会影响水份迁移,哪怕用棚子挡水,湿度也会影响有序水化反应的进行。”
  
  “这种状态下修建的墙体不承受爆炸或许还能用,但在爆轰的冲击之下,有很大可能出现垮塌。”
  
  “垮塌一来容易出现事故,二来会损害冲击痕迹,对冷爆的数据收集产生严重的影响。”
  
  听到陆光达的这番话。
  
  彭梦熊也跟着举起了手,表态道:
  
  “张主任,光达同志说的没错,爆轰试验场的修建必须要在干燥条件下进行。”
  
  “一旦放松条件,后果很可能不堪设想。”
  
  在现场的参会几人中,彭梦熊是为数不多曾经去毛熊国内学习过热核技术的专家。
  
  当时在参观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反应堆的时候,毛熊负责建造爆轰试验场的专家便和他提过这方面的事儿。
  
  无论是毛熊、海对面还是约翰牛,他们在修建爆轰试验场时都必须要求是干燥条件。
  
  当时那位专家还告诉彭梦熊。
  
  毛熊在搞爆轰试验场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雨水天,整个试验场哪怕完工度达到了99%,都必须要推倒重来。
  
  没办法。
  
  这不仅仅是安全的事儿,冲击波的检验也是重中之重。
  
  任何涉及水化反应的步骤,都会影响到数据的采集。
  
  听到彭梦熊和陆光达给出的答桉,神剑将军的眉头顿时紧蹙了起来。
  
  对于毛熊这种工业霸主来说,推倒重来并不是一件很难或者要花很多代价的事儿。
  
  可对于如今一穷二白的兔子而言,这就是另一个概念了......
  
  但问题是爆轰试验场必须要在干燥条件下进行,而眼下想要测算天气又必须要十万倍的数据.....
  
  因此眼下摆在基地面前的选择,其实只有一条路。
  
  也就是投入巨大的代价,在干燥天气修建工位,去和老天爷赌运气。
  
  想到这里。
  
  神剑将军一把掐灭烟头,准备说出自己的决断。
  
  不过在他开口之前。
  
 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老郭忽然举起了手,说道:
  
  “老李,我有话说。”
  
  李觉看了眼自己的好友:
  
  “但说无妨。”
  
  老郭闻言放下笔,环视了周围一圈,犹豫片刻说道:
  
  “我在想.....如果大家实在没办法的话,是不是可以问一问韩立呢?”
  
  “毕竟气象数据本身并不涉密,哪怕告诉他我们想收集气象信息也没什么问题。”
  
  “而韩立不久前还拿出了阻尼器这个技术,假设他所说的那个叫风灵月影的社团真的存在.....”
  
  “或许保不齐万一...他还能给出点小惊喜呢?”
  
  ........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