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满唐华彩 > 第451章 祭婿文稿

第451章 祭婿文稿

第451章 祭婿文稿 (第2/2页)

“颜相节哀,薛郎已经……被叛军枭首了。”
  
  这一句话,说的并不仅是薛白,还是留在长安城的许多人守城的希望,众人听了皆不信。
  
  “怎么会?他可是擒了安禄山。”
  
  “小人俘虏了一个落单贼兵,他说叛军中已传遍了。薛郎想利用安禄山炸死安庆绪以及麾下大将,不成,反被田承嗣、阿史那承庆大军围攻,战死了。”
  
  “消息是假的。”颜真卿道:“他不会以安禄山的性命换安庆绪的。”
  
  “小人到潼关前看了,薛郎的首级就挂在城门处示众。”
  
  “欺骗人心的手段罢了。”颜真卿依旧不信。
  
  然而,边令诚已匆匆赶到了,远远便喊道:“颜相,殿下召你入宫……”
  
  ~~
  
  到了大明宫,与李琮当面陈词之时,颜真卿依旧不相信薛白已死于叛军之手。
  
  然而,之后赶回来的哨马,虽未见到潼关前的那个人头,也都说安庆绪当众斩薛白、为父报仇之事,已在叛军中传遍了。
  
  李琮更关心的则是,少了原本最大的助力,该怎么办?他已明白为何李隆基宁可逃了。
  
  “若没有安禄山在手上,长安城一定是守不住的吧?”
  
  颜真卿心情更沉重,需要思虑的问题很多,却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回答李琮这些暂时还没实际根据的问题。
  
  “殿下稍安,等臣确认此事。”
  
  无论消息真假,诸多事务已不得不开始安排。颜真卿寻了借口退出大明宫,到城楼安排新防务。
  
 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连着忙了两夜几乎不曾合眼,疲倦到撑不住时,他才假寐了一会儿,南阳方面递来消息了。
  
  “如何?”
  
  “南阳太守鲁炅称……洛阳再次为叛军所夺,安庆绪准备称帝了。”
  
  从得知圣人出奔那一刻起,这样的局面颜真卿就料想过,并不意外。然而,这个消息却似在告诉他,薛白确实已经死了。
  
  那信使却不给他侥幸,继续道:“鲁太守还称,薛郎已战死了。”
  
  颜真卿夺过那信,目光看去,鲁炅的消息来源是从洛阳逃出的士卒。
  
  那是真的了。
  
  “颜相?”
  
  颜真卿回过头来,发现将士们已经围了过来,全都在看着他。
  
  杜有邻也在,刚从别处过来,恰听了这消息,一双老眼通红。
  
  “至少,叛军在年节之前,不会进攻长安。”颜真卿收起了沉重的神情,以泰然自若的语气道:“我们还有时间。”
  
  安抚了众人,他才回了中书门下省,走进衙署,那封要写给颜嫣的家书还铺在案上。
  
  颜真卿看着它,不由恍惚,想到薛白厚着脸皮要认他当老师的情形。
  
  “老师。”
  
  “莫再唤了,我不是你的老师。”
  
  不知何时,有吏员进来,问道:“颜相,家书还带吗?”
  
  颜真卿摇了摇头。
  
  他艰难地迈开脚,自顾自地上前,拿起那墨水已经干了的毛笔看了一眼,重新磨墨。
  
  本是想继续写家书的,可实在不知该如何与颜嫣说此事。
  
  末了,笔尖落下,先是写了四个字,
  
  “祭婿薛白。”
  
  之后,他干脆笔走龙蛇,不再收笔了。
  
  这次写下的却不是楷书,而是行书,甚至根本不管笔墨工整与否,情绪一起,笔锋已如流水一般泻出。
  
  同时也将他满腔的忿郁之情倾泻而出。
  
  “维天宝十二载,岁次癸巳己亥朔廿八日,师……”
  
  写错了一个字之后,颜真卿随手就将它划掉,继续写下去。
  
  他方才写这年号时是有些气闷的,气圣人自改了年号起,便耽于享乐,不再悉心治国。
  
  此事他感触极深,因为就在挖出祥瑞的灵宝地界,他亲眼看到唐军中伏,一声天雷之后伴着巨石滚落,砸死了无数兵士,也砸碎了“天宝”这个年号。
  
  天宝天宝,由灵宝而起,由灵宝而终。然而,苍生何辜?
  
  这便是圣人所谓的“改年为载,功盖尧舜”吗?
  
  由此,颜真卿负气地写下了李琮封给他的一系列官职。
  
  “岳父银青光禄大夫,兵部尚书,同中书门下三品颜真卿,祭亡婿常山太守薛白之灵,惟尔挺秀,英隽异才……”
  
  脑海中那些旧事不停翻涌,往日里总被他嫌作不成器的学生,如今才知他的好处。
  
  过去从不曾开口的称赞之言,如今倾洒而出,一直写到薛白与颜嫣的婚事,之后,话锋一转。
  
  “新婚燕尔,琴瑟在御,方期戬福。何图逆贼闲衅,称兵犯顺。”
  
  文字写到转折处,颜真卿的情绪是大转折,“福”字饱满如五谷入仓,“逆”字已有了怒气显现,再写到“犯顺”,墨水用尽,笔锋却更烈,仿佛把纸也划裂了一般。
  
  其后,详述了薛白于平叛之中的诸多功绩。
  
  “河北方炽,人心屡摇,履艰危之际,贞节弥坚,率振荡之众,势动中原……”
  
  他写得心情激荡,随心所欲,字迹时疏时密,战况激烈处便写得密不透风,给人以喘不过气的感觉。写错了便一笔抹掉,行文疏阔,像是随着薛白渡过黄河,转进河南。
  
  “开封拒敌,伸威方厉,邙山突围,筹策迈伦,洛阳擒贼,建殊功于大唐,事临垂克,突遘陨丧。”
  
  写到薛白之死,颜真卿停了一下。
  
  本要写的“天子出奔”才写了两笔,他涂掉。心中的郁忿之情因这一压,反而愈发的浓郁了。
  
  他是臣,若骂君王终究是发泄得不痛快。干脆把潼关之败揽在自己身上,以此抒发。
  
  于是最后的几句话如飞瀑流泉、急转直下,由行书渐变为狂草。
  
  “抚念摧切,震悼心颜,方俟远日,卜尔幽宅,魂而有知无嗟久客,呜呼哀哉!尚飨!”
  
  最后一个字写罢,颜真卿也像是失了力气一般,手中的笔陡然跌落在地。
  
  他本想再誊写一遍,此时却已悲恸沉重至极。踉跄几步,失魂落魄地走了出去。
  
  门外站着许多官员,但颜真卿没看到,因此忘了在他们面前打起精神来。
  
  ~~
  
  到了次日,李琮明显感到人心动荡。
  
  他招颜真卿来,得知颜真卿病了。于是招来了杜有邻,可几番问策,杜有邻却是一句建言都没有。
  
  “杜公这是何意啊?”
  
  “臣非不愿说。”杜有邻悲道:“臣是真不知如何是好啊。”
  
  这等情形,李琮几乎想要逃出长安了。但他根本没有任何退路,无论如何,他得守到河东郭子仪、李光弼的援兵赶来。
  
  边令诚既背叛了圣人,与李琮是一根绳上的蚂蚱,见此情形,也是头皮发麻。
  
  但他却知道许多内幕之事,毕竟他原本就是追查薛白的。
  
  “殿下,杜有邻并非是不想为殿下出主意,而是确实平庸。想必是薛白一死,杜家二娘无心国事了。”
  
  李琮亦知杜妗有不少的势力,问道:“召杜二娘来见?”
  
  “只怕是招不来。”边令诚道:“恐需殿下亲去问询。”
  
  “好吧。”
  
  李琮并不想倚重宦官,可越是用人之际,越是只有这些宦官可用。
  
  他容貌不好,往日就喜欢微服,并且罩着面。今日出了大明宫,亦是仪驾从简,路上便听到了不少官员都在议论颜真卿的字。
  
  “出了何事?”
  
  “殿下,可知颜公写了篇祭婿文稿。”
  
  “何意?”
  
  边令诚道:“许多人见了,都说是,不同于《兰亭序》,却可比与《兰亭序》。”
  
  李琮讶道:“都何时了,你与我说书法?”
  
  边令诚又道:“奴婢想说的不是书法,而是众人都看中薛白,都认为他……”
  
  “他们认为是薛白助我登上储位的。”李琮把边令诚那含蓄未语的话也说了,道:“他们觉得,没有薛白我什么都不是。”
  
  说着,他摸了摸自己那张满是伤痕的脸。这种丑陋,与书法的美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,让他觉得不太舒服。
  
  到了杜家,递了名帖,等了许久,才有人迎出来,却是杜五郎。
  
  杜五郎脸上还带着泪痕,失魂落魄的样子。
  
  李琮不好说是来拜访杜二娘的,只好跟他一道进去,在大堂坐下。
  
  “那年也是这般大雪,我就是在那边廊下见到薛白,他脑袋坏了,什么也记不得,问我是哪年哪月那日……”
  
  杜五郎并无眼力见,开口说的都是薛白,絮絮叨叨。
  
  从天宝五载一直说到天宝九载,却只说朝堂上发生的诸事,不提薛白暗中积蓄的实力。
  
  李琮耐心听到后来,终于忍不住,问道:“我听闻,杜府诸多杂事都是杜家小娘子在打理,是吗?”
  
  “嗯。”
  
  杜五郎点了点头,还是懵懂愚蠢的模样。但接着,他却是不经意般地又说了一句。
  
  “阿姐们做这些,心愿就是帮薛白找回身世。”
  
  “身世?”李琮一愣。
  
  “是啊。”杜五郎道:“自从薛白到了杜家,无父无母、无名无姓,连名字也是从那天的白雪来的。这些年却还一直受牵连、迫害,阿姐遂起誓要为他找到身世。”
  
  “唉。”李琮叹息一声,“奈何天妒英才。”
  
  “阿姐说,不希望他在九泉之下也没有原本的名字。”
  
  李琮脑中一闪,忽然明白了杜妗的要求是什么。但这要求太过分了,他遂怀疑自己是想岔了。
  
  他摇头驱散这念头,拍了拍杜五郎的肩。
  
  “殿下。”
  
  杜五郎转过头来,眼神悲伤,语气诚恳,缓缓又道:“其实,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身世。”
  
  李琮都还没听,就张了张嘴,想要否认。话未出口,却又收住了。
  
  薛白死了,而他需要收服薛党,此时怎能把这股辅佐自己成为储君的势力往外推?
  
  (本章完)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