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蜀汉之庄稼汉 > 第0789章 吴国始乱

第0789章 吴国始乱

第0789章 吴国始乱 (第1/2页)

就在曹魏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伐蜀时,南方的吴国皇帝孙权,正在接见一位从青州逃入东吴的年青士子。
  
  这位年青士子叫隐蕃。
  
  最近的一段日子,隐蕃这个名字在建业经常被人提起。
  
  其人不但仪表堂堂,而且才华不凡。
  
  从北方逃入东吴的年青士子们,多被其所折服,逐渐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小团体。
  
  只是自北而来的士子们终究是没有根基,再加上江东自有望族。
  
  所以接收他们的东吴官员们最多也就是把他们与普通百姓分开,但若是想要再进一步,那就只能看各人的运气。
  
  隐蕃等了数月,最终也只是被安排去当了一个小吏。
  
  他终于忍不住了,以南归士子的身份,给吴主孙权上了一个自我推荐的奏章,以微子、陈平自比,请求见孙权一面。
  
  孙权看到奏章后,惊异于其口气之大,再加上他刚登基不久,正是收天下人心的时候,于是破格接见了隐蕃。
  
  隐蕃入宫后,面对众多持戈戟的卫士,目不斜视,气度沉稳。
  
  孙权见此,心里先是认可了两分。
  
  然后他又特意挑了几个关于时务的问题问隐蕃,但见隐蕃回答得井井有条。
  
  甚至在回答完后,隐蕃又主动陈述当前的局势,侃侃而谈,风采翩翩,很有言辞观点。
  
  最后说道:
  
  “陛下,昔日董仲舒送汉孝武一位绝世美女,今日臣亦要送陛下一位美女。这位美女,便是曹魏精心所编的《新律》。”
  
  “汉高祖初定天下,便命萧何定律令,由此规天下之法。然由汉以来,注释律法者达十数家,其中矛盾之处数不胜数。”
  
  “陛下威临四海,则需天下法令归一以治民,臣不才,斗胆送上《新律》,助陛下早日让四海归一。”
  
  说到这里,他竟是背诵起《新律》。
  
  孙权拿着隐蕃呈送上来的《新律》对照,竟是一字不差。
  
  他先闻隐蕃之言,已经大觉有理,再得这《新律》,更是高兴。
  
  会见完毕后,孙权自觉得一良才,意犹未尽地问向在场的胡综:“君觉得此人如何?”
  
  哪料胡综却是对隐蕃看不上眼:
  
  “臣先观此人上书,语气夸大有如东方朔,后再看此人言举,巧言诡辩又如祢衡。但听其所言方略,其才远不如此二人。”
  
  孙权听了胡综的话,微一皱眉,显然不喜胡综的说法。
  
  事实上,吴国与蜀国一样,也有着外来势力与本地势力的矛盾。
  
  外来代表势力的代表人物,大多都是早年追随孙坚孙策的元老,如程普、周瑜、鲁肃等。
  
  这些人大多来自大江以北,泗水淮水一带,可称之为泗淮集团。
  
  在早期的时候,泗淮集团大多是掌军,而江东集团则是掌政,孙权居中调整。
  
  只是泗淮集团元老们到现在已经是凋零大半,特别是自夷陵之战后,江东世家迅速崛起,已经开始掌握军权。
  
  玩弄平衡是每个合格帝王的本能。
  
  双方的失衡自然不是孙权想要的。
  
  所以他在打压一方的同时,也要培养起另一方。
  
  当年让张温受到牵连的“暨艳案”,其实就是孙权打压江东世家大族的一个手段。
  
  更何况,当年孙策入主江东时,对江东世家大族杀戮过多,让孙家与江东世家大族有了巨大的裂痕。
  
  虽然孙权这些年来,尽力修补孙家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。
  
  但在他心底最深处,其实对江东世家大族还是有着相当大的警惕。
  
  孙权能破格接见隐蕃,自然就是存着培养非江东本地势力的想法。
  
  但这种心思,他又岂能对胡综明说?
  
  更何况在孙权眼里,隐蕃怎么说也是一个人才。
  
  只是当年孙策领会稽太守时,年仅十四岁的胡综就已经是孙策的门下循行。
  
  再加上胡综本身就是帮东吴制定律令的大臣。
  
  所以隐蕃被胡综这般评价,孙权倒是不好一下子表露出自己的意思,只好再问道:
  
  “那你觉得,这隐蕃担任什么职位比较合适?”
  
  胡综既然对隐蕃不看好,所以自然不会提出太高的职位:
  
  “其人好空谈,不可让他治理百姓,不若先试着给他安排一个小职。”
  
  听到胡综的建议,孙权不认同地说道:
  
  “他如今被人称为南归士子之首,名声不小,先前给他安排了小吏之位,已经引起他人非论。”
  
  “若是我再给他安排小职,只恐世人说我不识人才。如今正是收拢人心之际,此举只怕不妥。”
  
  胡综听到孙权的话,觉得也有道理,于是问道:
  
  “那不知陛下打算给他安排何职?”
  
  孙权早有打算:“方才他言及最多者,莫过于刑狱,不若任他为廷尉监。”
  
  廷尉监算是大理寺的主官之一,主管刑狱。
  
  这个位置,不算低了。
  
  再上去,那就是三公九卿之一的廷尉。
  
  虽然觉得陛下这个官职给得太高了,但胡综听到孙权这个口气,知其主意已定,终究是没有再反驳。
  
  隐蕃因一封奏章得面见天子,从一个小吏一跃成为廷尉监,在不少人眼里,只道他是得了孙权的赏识,是皇帝眼中的红人。
  
  在他的刻意结交下,吴国不少大臣都愿意与他往来。
  
  其中有两人对隐蕃最是欣赏。
  
  一个是左将军朱据,一个是廷尉郝普。
  
  郝普的身份比较特殊。
  
  他本是荆州人士,曾仕于刘备。
  
  刘备入蜀时,令郝普当零陵太守。
  
  吕蒙袭取三郡时,曾计降郝普。
  
  后来汉吴两国平分荆州时,吴国将郝普归还大汉。
  
  后面东吴背盟,吕蒙白衣渡江,郝普又再次归降东吴。
  
  在这个纷乱的时代,归降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。
  
  但这种重复主动归降的行为,终究是让人怀疑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。
  
  所以郝普身上有一个抹不去的污点,平日里总是有意无意地受到排挤。
  
  隐蕃的到来,建议孙权重视律令,推行新律法,无形中让主管刑狱的廷尉显示了存在感。
  
  再加上隐蕃同样是归降之人,身份的认同在无形中又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关系。
  
  作为隐蕃的上司,郝普对隐蕃极有好感,在隐蕃的刻意亲近下,两人很快成了知交好友。
  
  郝普不但多次在别人面前表露出欣赏隐蕃模样,甚至还常常叹息隐蕃以此等才华,当廷尉监实在是屈才。
  
  于是在朱据和郝普宣传下,隐蕃的名声一下子就响彻建业城。
  
  名声大,又是陛下眼前的红人,隐蕃的府门前近日来一直很热闹,车水马龙,人来人往。
  
  就连卫将军全综,也折节与之相交。
  
  武昌与建业同为东吴的中心,两地之间的信息一直互通有无。
  
  建业发生的事情,很快也传到了武昌。
  
  与陆逊留守武昌的太常潘浚,得知自己的儿子潘翥不但与隐蕃往来,甚至还给他送钱送粮,不禁大为愤怒。
  
  当场便写了一封信去呵斥:
  
  吾受国厚恩,志报以命,尔辈在都,当念恭顺,亲贤慕善,何故与降虏交,以粮饷之?在远闻此,心震面热,惆怅累旬。疏到,急就往使受杖一百,促责所饷。
  
  不但把自家儿子骂了一顿,而且还派了使者,亲自把自家儿子打了一百杖,甚至让他把送出去的钱粮拿回来。
  
  周围的人听到这个事,对潘浚如此反应皆是不解,认为潘浚做得太过了。
  
  上大将军陆逊都有些看不过去,亲自登门劝说道: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