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建文天下 > 第一百一十五章 众生相(二)

第一百一十五章 众生相(二)

第一百一十五章 众生相(二) (第1/2页)

用后世的话说,杨荣祖上三代贫农,其曾祖和祖父都是济度的船夫,虽然贫困辛苦,但二人都是心地良善之人。有一年,连日大雨,溪水猛涨,冲毁居民房屋,一时间,船夫成为了幸运儿,因为他们昼夜都待在船上,当他们发现水涨时,溪流中飘满了各种各样的财物,还有众多嚎哭求救的百姓,其他人都忙着抢夺财物,只有杨荣的曾祖和祖父忙着救人。虽然活人无数,但无论是现场的,还是听说的,都认为他们两个人是傻缺。
  
  也许是天佑善人的缘故,到了杨荣父亲的时候,杨家的境况逐渐好转,所以杨荣才有机会读书,并在建文四年中了进士,后有幸进入了文渊阁,协助皇帝处理政务。当时正是王度最得宠的时候,谈笑间确定国家大事,大军征伐、户部调运几乎都是其一言而决,大部分事情都是陛下与之商议后才决定,这让杨荣艳羡不已,同时又心向往之。
  
  杨荣熟读经史,对历朝历代的官僚机制了如指掌。所以他很早就立下了宏愿,要成为大明的宰辅之臣。虽然高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,并立下祖训,不许后世再立宰相。但是在杨荣开来,这纯属多此一举,没有任何意义。
  
  丞相制度起于秦朝,汉朝承袭之,在汉武帝之前,相权甚重,皇帝也不能等闲视之。基于此,汉武帝分朝廷为内廷和外廷,内廷以大将军为首,决定军国大事,外廷以宰相为首,只负责执行,这样决策权和执行权得到了分离。
  
  随着大将军职权的加重,尚书台随之兴起,尚书本是少府的属官,是皇帝身边任事的小陈,与尚冠、尚衣、尚食、尚浴、尚席合称六尚,尚书本意是在殿中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集的小官而已。
  
  到了东汉,丞相名存实亡,权势远不能和尚书台相比,但是尚书台虽然尊贵,编制上却依然在少府之下,典型的官卑而权重,与后世的内阁大学士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  
  到了魏晋时期,尚书台从少府独立出来,是国家的最高中枢机关,被称为尚书省,尚书令是名副其实的宰相。
  
  但是尚书省势大,又引起了皇权的不安。魏文帝曹丕设立了中书监,掌管机要,起草诏令,相当于后世的翰林院,中书舍人逐渐位高权重。而中书监逐渐演化为中书省,形成了中书省决策,尚书省执行的格局。
  
  中书省规模变大之后,自然搬出禁中,自成体系。这个时候,三省中的另一省门下省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,门下省本名侍中寺,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,简单来说,就是做一些服侍皇帝的小事,比如尿壶、啐壶之类低贱之事。但是这些人有一个优势,最接近皇帝,所以逐渐重要起来,黄门侍郎也成为炙手可热的官职。
  
  到了隋唐时期,华夏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,其实是将前朝数百年的相权演变固定下来,使之制度化。其中中书省决策、门下省封驳、尚书省执行,随之而成的是隋唐的多相制,即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高官官一起讨论,决策,但是尚书省只负责执行,所以理论上是没有决策之权的,所以为了让尚书省的长官以及六部长官也能参与决策,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官职-----同中书门下三品,也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简单来说,就是到中书、门下把事情处理(平顺)一下。
  
  再之后,如果没有“同中书门下三品”的头衔,即使是中书、门下的长官也不能被称为宰相了。
  
  至此因为分权而产生的三省六部制,又走向了集中。
  
  经过五代的战乱后,为巩固皇权,宋朝采取了两府三司制,即主管政事的政事堂,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和主管度支、户部和盐铁的三司使,也就是将政事、军事和财政完全分开,所以作为一个王朝来说,宋朝是非常稳定的,当然对于外敌来说,也是非常脆弱的。
  
  元朝和宋朝的制度差不多,设立中书省主管政事,枢密院主管军事,御史台主管纠察。而这一套制度,明朝基本上全盘接收,只不过枢密院先后改名为大都督府、五军都督府,中书省自胡惟庸案后被撤销,权力散布于皇帝、文渊阁以及六部之中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