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秦命运 > 第98章 人心不齐

第98章 人心不齐

第98章 人心不齐 (第1/2页)

两军没有必胜的把握,都想保存实力。于是魏帅韩将双双按兵不动,打算耗到对方先让步为止。
  
  魏韩二军之所以在过去十年中配合默契,是因为甘愿接受齐国盟主的统一指挥。有骁勇善战的齐技击做主力,魏韩俩小弟有打赢的信心,敢为大佬赴汤蹈火,以求瓜分更多战利品。换言之,魏军于韩军单独联合作战的经验其实很少。
  
  在齐将的运筹调度下,三国联军坚决执行作战计划,才没有给楚军和秦军留下可乘之机。而韩魏两国实力相当,骨子里不服对方。一旦没了共同认可的主心骨,双方很难保持行动一致。
  
  身为主帅的公孙喜指挥不动韩军,只好舍弃先发制人的计划。他判断秦军必定会先攻韩军,自己依然能见可而进、知难而退。韩将虽不听公孙喜的将令,抱怨魏军兵多胆怂,却又不得不拿出十二分的精神来戒备秦军。一旦白起来袭,位于前阵的韩军不想打也得打。不过,韩军只是周密布防,连试探性进攻都懒得做。
  
  公孙喜此刻还不知道,自己与韩将争执不下的情报早已被秦军斥兵拿到了。白起据此决定故布疑阵牵制韩军,再集中兵力先打毫无防备的魏军。伊阙关南面那支让韩军百般警惕的秦军,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的疑兵。秦军主力早已金蝉脱壳,悄悄通过长途奔袭迂回到了伊阙山以北的魏军身后。
  
  魏军以为自己在韩军背后,就可以高枕无忧,岂不知山川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秦军绕道联军背后杀出,魏军退路被彻底斩断,兵败如山倒,主帅公孙喜也被白起俘虏。韩军得知人数众多的友军惨败,惊慌失措,纷纷溃逃……滔滔伊水被染得血红血红,伊阙关下尸横遍野。
  
  二十四万魏韩联军被不足自己一半的秦军全部消灭。败军之将公孙喜恍惚地望着堆积如山的首级,有魏武卒的,有韩国武士的。阵亡的秦人得以马革裹尸,自己的部下们却死无全尸。他悔不当初。
  
  纵观整个伊阙之战,魏韩联军虽数量占优,但士气反而落于下风。连续失败让魏韩士兵都有强烈的畏战情绪。双方都想让别人多出力,害怕被友军当成冤大头。两军主帅更缺乏地理想象力,头脑简单地认为挡住秦军一条北上之路就万事大吉,此战不输才没有天理!
  
  韩国就是赵魏两国的最大软肋。秦国想欺负三晋了,就东出函谷关、打韩国 。
  
  以国力论,韩国其实不能算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,因为还有燕国。当时的燕国靠近边塞,和中原诸国交往比较少,人口比较少,经济也不发达,两边的齐国和赵国的实力都在燕国之上,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。到战国中后期,燕国已经是七雄中国力最弱的国家了,除了和齐国有过纷争之外,燕国基本上并不主动参与各国的斗争,多数都是被动的。燕国既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,也不想与其他大国结盟,一心只想自保。
  
  燕国不仅国力弱,而且还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折腾,先是燕王要效法尧舜禹,把王位禅让给宰相,之后早就对燕国怀有野心的齐国以此为理由,马上进攻了燕国。燕昭王登基后,招贤纳士,招来了乐毅,最后形成了五国伐齐的局面。燕国一开始很顺利,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,但这时候燕昭王中了反间计,撤换了乐毅,齐国乘机反攻,最后又复国了。
  
  经历了一番折腾后,燕国和齐国都恢复到了折腾之前的状态,谁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。燕国的实力大损,倒是无所谓,因为燕国本来就是弱国,在抗秦的时候并无太大作用。但五国伐齐让齐国从此和其他各国的关系比较紧张,相互不信任,齐国也不再主导关东各国共同伐秦了,楚国又忙于在长江以南扩张,对救援中原国家并不积极,剩下的只有三晋独立应付已经羽翼丰满的秦国。也就是说,燕国和齐国一番折腾之后,受损最严重的其实是三晋。
  
  韩国从立国开始,除了申不害为相那段时间,之后秦国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就要大规模进攻韩国一次的记录,而且每次都是斩首韩国几万人到十几万人。这对本来就处在秦国,赵国和魏国之间的韩国来说,当然是定期放血,让韩国长期处于血气亏损的状态,无法恢复到满血状态。也就是说,韩国始终处于比较弱的状态,秦国随时都可以进攻,而且来去自如,韩国毫无反击能力。
  
  虽然韩国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,但除了燕国,也就是韩国最弱了。韩国是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进攻的,必须依赖于魏国和赵国的救援。如果赵国和魏国不救援,秦国可以随时通过韩国,来进攻赵国和魏国。所以三晋虽然分家了,但在地缘政治上仍然是捆绑在一起的,是分不开的,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。只有捆绑在一起,他们才能够对付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。否则,无论齐国还是秦国,都够三晋喝一壶的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