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宋枭途 > 第三百二十九章 开倒车(求订阅!)

第三百二十九章 开倒车(求订阅!)

第三百二十九章 开倒车(求订阅!) (第1/2页)

接连发生了张觉事件、金国夺取了大宋的云地九州事件,让赵佶有些焦头烂额,也让赵佶忧心忡忡!
  
  赵佶于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为由,颁布诏书,大赦天下,并借着诏书向金国(也包括西夏)传递了几条政治信息:
  
  第一,大宋收复燕云地区,仅仅是为完成一种历史使命,并不是对外扩张;
  
  第二,除了收复燕云地区以外,大宋对其他地区没有兴趣,也不会再对外扩张了;
  
  第三,大宋希望从此与邻国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。
  
  可赵佶的这番政治用意,在金国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反应,也没有得到有任何回应。
  
  也许是因为此时金国上下都很繁忙,没有人注意到赵佶的这份诏书。
  
  或者是有人看到了赵佶的这份诏书,但毫无深入解读的兴趣,因为此时金人对赵佶已经很不信任了,甚至已经准备给大宋点教训了,进而没必要再去理会赵佶的政治思想。
  
  然而可悲的是,赵佶对此并不知道。
  
  谭稹被撤职了之后,作为谭稹的举荐人与政治后台,王黼感到压力越来越大。
  
  虽然,名义上,王黼仍然是太傅,仍然为三高官官,仍然是大宋的宰相,但实际上赵佶对王黼已日渐冷淡,许多事情都已不让王黼插手了。
  
  这让王黼每天都惶恐不安!
  
  紧接着,赵佶开始对赵宋朝廷的高层人事进行调整。
  
  这年九月,赵佶提拔白时中担任特进、太宰兼门下侍郞即右相,提拔李邦彦担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即左相。
  
  不久,赵佶又任命赵野为尚书左丞、翰林学士承旨宇文粹中为尚书右丞、开封府尹蔡懋同知枢密院。
  
  这些人,加上领枢密院事的蔡攸,一起构成了赵宋目前的高层决策团队。
  
  白时中是寿州寿县(后世安徽寿县)人,登进士第,历任吏部侍郎、尚书右丞、中书门下侍郎等要职。政和年间,他曾经担任过春官,负责编辑地方上奏的各种祥瑞。他做事很认真,当无法用文字来描绘那些祥瑞时,他就用图画来表述。他呈送的《政和瑞应记》以及《赞》,曾获得蔡京好评,赵佶也很喜欢,后来他便以此平步青云。
  
  李邦彦,即所谓“李浪子”、“浪子宰相”,也不是什么“扶大厦于将倾,挽狂澜于既倒”的人物,他“生长市井,习惯猥亵卑鄙,应对便捷,善调笑谑骂,能踢蹴鞠,经常以街市俚语为词曲,人争相传唱,自号李浪子”,踏入官场后,他很善于交际,很善于奉承,长袖善舞,左右逢源,官职也不断升迁,从秘书省校书郎开始,一步步升迁为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承旨、尚书右丞、尚书左丞,直至现在担任了左相,他曾说自己要“赏尽天下花,踢尽天下球,做尽天下官”。
  
  关键时刻,赵佶让白时中、李邦彦这样的只懂得献媚的文人出任宰相,这只能说明,赵佶的用人之道的确存在着问题——作为一个领导者,其领导水平的高低,往往通过其所用之人就能很鲜明地反映出来。
  
  近几年来,李邦彦与王黼一直争宠,他处处与王黼作对——王黼主张收复燕云,李邦彦则反对出兵北伐。王黼在陪赵佶曲宴时,经常亲自登台演出粗鄙节目,用以取悦赵佶,太子赵桓闻而讨厌王黼,于是,王黼与太子赵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。王黼见郓王赵楷得宠,遂暗中谋划企图废掉赵恒,立赵楷为太子(在这点上,王黼和他的政治盟友梁师成也产生了矛盾)。李邦彦则针锋相对,旗帜鲜明地捍卫赵桓的太子地位。可以说,李邦彦与王黼是无处不斗。
  
  现在,见王黼虽然已经失宠,但还没去职,李邦彦遂私下悄悄与蔡攸密谋,打算弹劾并罢免王黼。
  
  而蔡攸窥视王黼的宰相之位已久,遂与李邦彦一拍即合。
  
  于是乎,蔡攸、李邦彦便开始运作扳倒王黼。
  
  其实——
  
  王黼失宠,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推荐的谭稹失察,导致云地九州得而复失,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,赵佶突然发现,王黼与梁师成居然是邻居,而且两家还有便门想通,赵佶这才明白王黼和梁师成内外勾结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。
  
  任何朝代,大臣与内侍相交结都是犯忌讳的,皇帝对此都很敏感。
  
  朝官不得交结宦官,宦官也不宜与朝官交结,这是宋代防范宦官专权的一条重要原则。
  
  按照规定,两者若相互往来,将受到惩处。
  
  然而,赵佶一朝,特别是宣和以来,宦官与朝官相交结,已成为一种普遍风气。
  
  赵佶一朝,士大夫几乎无不奔走于宦官之门,皆以依附权贵内侍为荣。
  
  这也就导致了,但凡权势显赫的宦官,无不门庭若市,他们各立门户,公受货赂,以贩鬻官爵。
  
 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童贯、梁师成、杨戬、李彦、张迪,尤其是前两者,甚至创建了他们自己的政治势力,一曰“立里客”,一曰“木脚客”。
  
  对于这些事,有些赵佶是知道的,不过也有一些是赵佶不知道的。
  
  像王黼和梁师成内外勾结,赵佶就不知道。
  
  一直以来,赵佶都以为,王黼聪明绝顶,总能猜到他所想,然后切中他的心思提出附和他心意的建议,与他不谋而合。
  
  如此,赵佶一直都以为,他与王黼是君臣相得,两人一定能带领大宋繁荣富强。
  
  不想,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假的,王黼不是懂他,而是在他身边放了一个他以为很老实的眼线。
  
  这天晚上,赵佶在王黼家喝的酩酊大醉,话都不能说了,昏昏睡去。
  
  直到夜里漏上五刻之时,赵佶才醒来。
  
  赵佶没从皇宫大门回去,而是下令打开龙德宫与皇宫相连的一道夹墙,从小门以过,内侍十余人执兵接拥,三衙卫士无一人可以靠近赵佶。
  
  这天晚上,皇宫里面的气氛很紧张——是夜,诸班禁从皆集教场,备不虞,几至生变。
  
  由于饮酒过量,第二天早晨,赵佶仍不能上朝御殿。
  
  不久之后,真相才大白,人们才知道,当晚不是出了什么大事,而是因为赵佶对王黼太失望了,而在他家喝得酩酊大醉。
  
  赵佶有理由如此。
  
  当初,赵佶力排众议,破格提拔王黼,可以说是对王黼寄予了厚望。
  
  赵佶给王黼的待遇也最高,不仅赐给他宅邸,还亲自给他的宅邸命名为“得贤治定”,甚至又亲自给他题写了载赓堂、膏露堂、宠光亭、十峰亭、老山亭、荣光斋、隐庵等七块碑额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