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双双金鹧鸪 > 第九十七章 心怀灵胎

第九十七章 心怀灵胎

第九十七章 心怀灵胎 (第2/2页)

当楚魏帝看到暗卫递来的纸条,上面写着:民间已有了传闻,“晔王爱民如子,将来必是一位仁君“这句话,当场气的一口气没顺过来,差点去见了佛祖。
  
  陈氏一族原先在朝堂的地位不算高,最大的官也就是一个四品大理寺卿,后来不知怎的,悄无声息的往朝堂渗透,慢慢的越来越来多陈家人做官,往上爬的心思昭然若揭,俨然一股疯狂崛起的新势力,等到楚魏帝发觉不妙,其势力已经扩张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,甚至可以与势力最大德萧家抗衡。
  
  德妃也一改从前唯唯诺诺的小家子气,升上四妃就开始变得嚣张跋扈,腰杆子挺的老直,处处与皇后叫板。
  
  晔王在前朝作乱,德妃在后宫作威作福,二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踩楚魏帝的脚板,当真是放肆!
  
  当今圣上未驾崩,晔王便开始有仁君美名,岂不是和皇帝平起平坐?
  
  还有,再说说这仁君的名号从何而来?
  
  不就是晔王让人发放钱财施舍给那些乞丐,要么就是施粥给僧侣才博了个好名声吗?
  
  楚魏帝自誉治国严明,立法治、重农商,这么多年苦心经营总算换来四海升平,兵强民富,怎地老百姓没有宣扬他的仁君美名,反而去称赞一个小小年纪的皇子?
  
  不就是因为他曾经定下规矩:楚魏民风勤劳,男耕贩女织绣,老百姓想要换取粮银必须先劳作,街头好吃懒做的乞丐、小偷凡遭官兵捉住,皆派往河滨疏浚或筑造堤防,一律提供食宿还有少许的钱财,也算是为国出力。
  
  但仍有些乞丐不愿干苦力活,宁愿风吹日晒也要蹲在街角乞讨度日。
  
  而僧众亦是不劳而获之徒。
  
  大多数出家人都是不愿面对世俗与痛苦而遁入空门,楚魏帝极其厌恶此类消极鼠辈。
  
  堂堂大男人手足完好却不愿劳作,整日在庙里烧香拜佛靠民间香火供养,于朝廷一点用处都没有,若不是顾及民愤,他恨不得全部抓去充军。
  
  晔王明知他痛恨这些人,却偏偏往乞丐群聚的街巷死角扎堆,隔三差五的发放钱财,这不正是打他这个皇帝的脸面吗?
  
  父子尚且不是一条心,遑论君臣?从前忍着不动他们母子,现在是忍无可忍无需再人,正好接着分封的接口把晔王调走,调的远远的,陈家没有主心骨,看他们还如果作乱!
  
  “那为何临王能够留在上京?”
  
  德妃的脑子真是一根筋,众人都不敢发问,只有她仗着母家势大不怕死的继续问。
  
  汴城就在城郊二十里处,半日就可往返,实际上等于住在上京。
  
  临王一向不得宠,生母早逝无依无靠的,他的外祖家也不是什么显赫世族,从前是养在太后膝下,十岁那年才放到皇子所里由乳母照顾,一向没什么存在感,为何他就可以留在汴城这样好的地方?而且临王掌管所有御林军,他如果借职务之便时时留在宫里也不算什么,这样一来,岂不是就他一个成年的皇子可以和太子留在皇宫?
  
  如此一来,德妃把他当成眼中钉也是再正常不过。
  
  “临王行事沉稳,足智多谋,是辅佐朕之良才。晔王仁心爱民,广施恩德,应该多去地方上历练历练,展现一贯他爱民如子的风范,不是更好吗?”
  
  楚魏帝到底还是要防范陈家,虽然心里明明怄的要吐血,面上还是一派的云淡风轻。
  
  此时的晔王终于明白楚魏帝真正的用意:虽然父皇嘴里称赞自己仁民爱物,但同时也在暗指自己不是佐政良才。
  
  气急败坏之际也顾不上其它了,脱口而出说的话一下子就得罪了好几个人:
  
  “父皇此话可是在说儿臣、大哥、三哥和七弟都不如二哥?”
  
  晔王没什么城府,德妃也是个爽快人,言传身教有什么不爽快都写在脸上。
  
  他故意贬低自己,顺带着也把其他几个皇子也拉下水,就是要把这潭浑水越搅越乱才甘心。
  
  瞧他一脸桀骜不驯的模样,小小年纪还学会了挑拨离间!
  
  楚魏帝心痛难当,直叹果然是有其母必有其子,野心也恁大了!
  
  当即横眉冷竖,手掌重重的拍在御桌上大声呵斥道:
  
  “放肆!你竟敢揣度朕的心思!朕方才才说过,你们不仅兄不友、弟不恭,连君臣之礼都抛之脑后!从前你年纪小,说错话做错事,朕从不责备于你!如今都已经封亲王还是这般口无遮拦!心眼卑劣果真不能成器!枉费你必成仁君的美誉!”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