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王安忆自选集 > 招工

招工

招工 (第1/2页)

刘海明和吕秀春是一对知识青年夫妻。刘海明是县城街上的知识青年,临下乡前,有亲戚给他提亲,说的是邻县街上的知识青年,和刘海明同是高中六六届生,人长得俊俏,性格又贤惠。两人见了面,彼此都很满意。两家的大人,尤其满意,并且觉得,两个孩子搭伙过日子,也更叫人放心。既然是插队落户,成了亲才是真正的落户。县城的生活和农村的,区别其实不大,每一户人家都有亲戚在乡里,乡里呢,也有一些亲戚在县城。他们认为,在哪里都有会过日子和不会过日子的人,会过日子的人在哪里都能过得好!所以,就并不顾虑在农村安家这件事,相反,还对在农村的生活有着种种认真的设想和准备。刘海明在下乡前就结了婚,对象名叫吕秀春。
  
  每个知识青年都有一笔安家费,加上零点三立方的木料,他们俩合起来就挺可观,各人家中再帮助一点,于是,就盖起了两间小屋,还是半砖的。地点在家后,坝子底下。虽然有些孤,可不远处就是小学校,有上课下课的铃声,还有早晨升国旗的国歌、小学生的读书声,就不显得多么冷清了。
  
  生产队呢,虽然是不怎么欢迎知识青年的,因为占了他们的粮草地亩,但见这对青年是认真来过日子的,也还是欢喜的。因为这里包含着一种,对他们世世代代的乡里日子的尊重和肯定。他们很慷慨地批给这对新人宅基地、自留地,将安家费交付他们自己支配。而不是像对其他那些知识青年一样,将旧屋折成安家费和木料给他们,自留地则以提供瓜菜的方式抵掉了。其他那些青年,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,并不像刘海明那样,每一件事情都要和队里计算明白,对自己的利益非常保护。逢到这种时候,队里一方面觉得他不好对付,另一方面也觉得,这是个真正扎下根来谋生计的人。他们一半佩服一半讽刺地说,要是在旧社会,刘海明准能成个地主。
  
  刘海明如不是十分的清秀,就要显得厉害了。他皮肤很白皙,眉眼有些像姑娘,身条儿细长而匀称,衣着相当整洁,态度斯文。但他的样子,却更像一个标致的农民,而不太像城里的学生,这是因为他有一种退缩,同时又警觉的表情,这表情来自狭隘的、关闭的心理状态。他心思很细,打算很多,又都是埋在肚里,平时和人说话交道,也是颇随和大方的,但一有了事,他的心思就全显了出来。
  
  他的对象吕秀春却是另一种类型。她果然是如那介绍人说的,俊俏又贤惠。她是那种天生的黑皮肤,要是在城里,就会被人称作“黑里俏”。她的眼睛本是大而圆的,很深的双眼皮,笑起来却变弯了。但一点不媚人,而是特别的心善的那种。她的脸型略有些见方,但轮廓是柔和的,看上去就很大气。气色又总是很好,黑亮亮的。头发黑漆漆地剪到耳下多一点的地方,挑个偏路,发多的一边夹一个花塑料卡子,是有些乡气,却是好看的乡气。她又说着那个邻县的口音,在自我为中心的本乡人心目里,外乡总是偏远的,所以更觉得她是乡气的。那种口音是将“哎”的音发成“哎”和“啊”之间的那个音,口型张得很大,舌根却向上顶着,“嗳”“嗳”的,人们就叫它“癞子腔”,也叫“侉腔”,乡俗里是有些成见的。就有小孩子学她说话,她并不生气,只是有些腼腆,笑着,轻声骂一句。她就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媳妇,队里人称呼她,也像称呼庄上那些外嫁来的媳妇一样,姓前边冠以“小”字,叫她小吕。
  
  这两个人,一个是精明,一个是老实,在乡里人的吃苦上又加上了街上人的高要求,所以日子过得就很有样子。方才说过,乡里的生活与街上的,差别本来不大,挑水,烧锅,这些为一般知识青年视作畏途的劳动,在他们则得心应手。还有喂猪喂鸡,也是有经验的。他们的猪圈还特别干净,灶台也特别干净。屋里铺了水泥,扫得像镜面一样。屋前的一块地,虽是泥地,也扫得镜面似的。案板、矮凳、条案,都是新打的,没上漆,散发出木头的清香。有一些家什是从街上的家中带了的,不是乡里人家中可见得到的,但也不是奢侈,而是极其的实用。比如一口带纱门的小橱,放着碗勺、筷子、碱面、火柴,和剩菜。还有铝锅,也是乡里没有的,带着街上生活的气息。总之,他们这个家,你要走进去,真是觉得称心称手。小吕呢,又特别地和人亲,见人来就让人坐,忙着烧茶。刘海明是爷们,自然矜持些,脸上带着笑容,也是欢迎来人的意思。能看出,他们俩都很为这个家感到满意,期待别人的夸奖和羡慕。
  
  不久,他们就有了小孩,一个男孩。脸模子、眉眼、皮肤,都像极小吕,但很微妙的,脸面这一块,却像刘海明,面薄。而更奇妙的,这两项合起来,反倒谁也不像了。他既不是小吕那样老实温柔,也不是刘海明的玲珑剔透,而是有些深不可测,很神秘,谁也看不出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。有了孩子,小吕变得更温柔,而且甜蜜,看着婴儿在她怀里,脸颊一鼓一鼓地咂奶,她脸颊上的笑靥也一隐一显,渐渐地就入了神。现在,她基本不下地了,婴儿成天在她怀里,队里也格外对她宽容。因是知识青年,也因为小吕的人性实在绵善,拉不下那个脸说她。婴儿就养得很娇,一刻离不开妈。在后来的煎熬的日子里,母子俩都因此受了大苦。
  
  这是第一年和第二年,生活平静安乐地过去,甚至称得上是幸福。无论是婚姻,还是插队的日子,都是新鲜的,开头不久的,还有些未深谙的乐趣。队里的知识青年,都有点把他们家当作自己的家,没事时来坐坐,聊聊天。他们的插队生活,是飘零的孤苦的生活,他们的样子也很落拓,衣服是脏和破的,头发是多日不剪的,脸色是黯然、凄惶的,对待人和事是放浪和玩世的。他们没有责任心,没有拘束,说话口无遮拦,喝酒也无遮拦。他们看上去,就是这种没有着落的样子。然而,也是事无定局。他们的将来未来的生活,究竟是什么样的,还是个未知数。刘海明的,却已经在了眼前。
  
  事情的变化,就是从这里开始的。知识青年聚集在一起,大都是述说苦闷。这些苦闷无疑是出自对当下生活的不满,而刘海明他们,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。他们的苦闷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刘海明生活的无望。刘海明也知道,他们虽然到他的家里来坐、来玩、来吃,享受着一时的安乐,但要他们用苦闷来换这安乐,他们也是不干的。刘海明听着他们发牢骚、骂娘,不时也应和几句,心里其实是比他们更苦闷的。他们的处境是简单的,而自己则相当复杂,奋斗也更曲折了。
  
  当这下乡之后第一次招工的消息传来,所有的插队两年以上的知识青年就都待不住了。他们往公社、县城,甚至地区跑着,探听着消息。或者是知青点和知青点之间互相跑着,交流着消息。有时只是盲目地奔走,重复着仅有的一点消息。这虽然只是一次招工,但它给知识青年们指示了一个前景,他们想,他们终还是有出路的。在人们这样四处跑着的时候,刘海明很镇定地出工、收工,照常生活。乡人们说,刘海明不用跑,跑了也白跑。人们都知道,招工条例有一则,结婚成家的知识青年不在招工范围内。刘海明听了这话,嘴上不说什么,心里是不能不有感触的。他虽然结婚生子,但他到底也是一个知识青年,有着城里生活的出身和阅历,为什么他就应该就此决定命运,做一个农民?
  
  然而,他是一个心计比较深的人,结婚生子的经验也使他增添了世故。由于是有家庭的人,他就要比一般知识青年更深入农民的生活,因此也更了解农民的需要。事后很久,人们才会想到,在这一段时间里,他和生产队、大队的干部是形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协议。而这一切,也决不会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,从头到尾都是在小吕不知情的情况下做成。其实,很难想象,夫妻之间能够完全背着对方做些什么,尤其是这样一对称得上恩爱的年轻的夫妻。所以,事实上,很可能,这计划是得到小吕的首肯,只是后来苦得熬不住了,小吕便把事情一股脑儿推到刘海明身上。这样想来,刘海明实在也是很苦的。
  
  刘海明的心思,不久便初露端倪,那是在张主任奶奶的丧事上。
  
  张主任是公社的主任,家在大刘庄上,他女人又是大队的妇女主任。张主任是个很能干的主任,并且很记乡情,总是不忘为本庄谋些利益。当然,其中不乏呈能和显摆的心理。因他还是个气盛的人,特别爱听奉承话,爱别人拥戴他。但他决不是白受的,他一定记在心里,一旦有了机会,便加倍地报答。所以,他又是讲义气的。像他这样的人,朋友就很多,社会关系相当广泛。他奶奶办丧事,送花圈送丧帐的人络绎不绝,通往大刘庄的土路上,成天都是自行车的铃铛声,车轱辘碾过土坷垃,哐啷啷地响。花圈堆在他家那三间两进的院门前,白花花的一片。丧帐是挂在丧棚里面,层层叠叠,三道幕,四道幕似的。张主任家所在的生产队,歇下工来帮着办事,还正是麦收的时节。大队的知识青年,有个打头的,叫钱涛,蚌埠人,高中生。年长些,又是那类领袖型的,虽然队里的知识青年都是散在各生产队,但他有意无意地,还是担任起召集人的角色。代表大家去和队里交涉一些什么,或者将知识青年聚集起来搞点什么活动。这时候,他就来串联知识青年了。
  
  其时,知识青年都像飞倦的鸟儿,歇下枝来。他们无一不是碰了壁的。招工的消息听听有一大片,待去证实,却还是那么一点。他们在外边奔波,其实都是在忙事情末梢上的过节,什么单位在招工啊,有多少名额啊,公社招工由谁负责啊,县里又由谁负责啊,等等。而事情却是要从根子上起来的,这根子就是,首先要由生产队、大队推荐。没有这一条,什么都是无用。这时候,一个个都恹恹的,事情还没着手一点点,已经丧失了信心。一日近一日的招工,反变得渺茫起来。就在这时候,钱涛又把大家召拢了。分在六七个生产队里的知识青年,总共有十个,加上刘海明和小吕,就有十二个。钱涛并没有将刘海明和小吕排除在知识青年之外,而是把他们一同招呼了。这就是钱涛有威信的道理,他周到,既通政策,也通人情。
  
  钱涛召集大家商量什么呢?商量的是大家一同向张主任家的丧事表示点意思。他建议十一个人合送一个花圈,为什么是十一个人,那是因为刘海明和小吕算一人份,他俩是一家嘛!大家都很赞成,同时也很感激钱涛,倘若不是他及时的提议,他们将多么失礼,这会给张主任留下一个什么印象?而现在,情形就完全不同了。他们竟都振作了一下,忽然意识到,应当行动起来了。这件事情虽然谈不上对招工有什么直接的益处,因是大家共同参加,而他们在招工中是处在竞争的关系。但是这个切实的行动却把他们从消沉中拯救出来,并且感受到同舟共济的情感。他们又忙碌起来,派几个人去县城购买花圈,再算账,派份子,写挽联,拟悼词,最后一同抬了花圈,献到张主任奶奶的灵堂前。
  
  他们这一群人有些浩浩荡荡的,神色且十分**,进到了灵堂。灵堂里点了两盏油灯,被这许多人呼啦啦一挡,顿时暗了一暗,火头也摇曳起来。他们在钱涛带领下,给老太太鞠了三鞠躬,弯下腰来,黑压压的一片。鞠完躬,就念悼词。张主任正在灵堂后边的屋里陪人喝酒,这时走出来,亲自点了一盏玻璃罩灯,从头至尾参加了这场小型的追悼仪式。知识青年的悼念使张主任很受感动,第二天,他的大女儿,一名回乡知识青年,便到钱涛的住处,代表张主任,邀请全体知识青年前去赴丧宴。张主任就是这样一个豪侠的人。
  
  张主任的大女儿受命前去邀请,按礼节客套了一番,却是以她自己对事物的态度。她受过中等教育,人相当聪明,也很清高,对知识青年们的造访,她心下并不以为然,还觉得很有些造作,那悼词也写得不伦不类,当时就觉得好笑,现在说的是感谢话,却是反讽的口气。说,你们何必呢?我老太太又不认得你们,一辈子锅台下转,她的死怎么能重如泰山?诸如此类的话,还又特别提到刘海明,说本来意思一下就行了,他却送双份,前天送了一段帐子,昨天又凑你们的份子送花圈。
  
  钱涛听了这话,并不说什么。然后就到了这天,到张主任家赴宴。张主任在里屋陪公社的几个书记坐席,没出面,只是嘱大女儿向大家劝酒上菜。酒席笼罩在融洽,甚至于有些缠绵的气氛之中。大队里的知识青年因为分散各队,平时关系都比较疏离,此时,这一件集体活动将他们联接起来,又都是受了挫折的当口。于是,心里就生出了些夸张了的友情。他们挤挤挨挨地围了一张案板坐着,互相谦让,照应着吃菜吃酒。几杯酒下了肚,心情更加软和,他们彼此间几乎是温柔的了。就在这温情脉脉的时分,钱涛从口袋里摸出一小卷毛票,放到刘海明面前的桌上,说:你已经送了帐子,花圈就不要凑份子了。刘海明的脸唰的红了,人们都停了筷子,看着他,眼睛里的光陡地冷静下来。温情脉脉的面纱落了下来,他们看见了现实。现实是,他们被人甩了,并且是在这样举足轻重的时刻。
  
  刘海明张了几张嘴,脸上的红又退了。他将那卷毛票从面前推开,说:花圈是花圈,帐子是帐子,我和小吕在这里安家,做了大队的社员,受照应很多,要比大家多一层关系。他说得很坦然,钱涛反倒说不出话了。人们也都疑惑起来,犹豫着要不要接受刘海明的解释。刘海明已经镇定下来,继续喝酒吃菜。几个年龄小头脑又简单的便以为没事情了,也跟着动起了筷子。他们都有些惋惜地,想要挽回方才的气氛,于是就劝钱涛喝酒。钱涛推开酒盅,却点了一支烟,闷下头吸着烟。这样,刘海明也只得放下了筷子,他也不想存心气钱涛。两人沉闷了一会,刘海明说:兄弟你别怪我,在这里,我最大,是个有家庭的人了,处世为人都要比你们上点心,不曾想得罪了兄弟你。钱涛就说:这叫什么?就叫人有千虑,必有一失。刘海明就笑了:我还怕有一失吗?我都失了几失了,还能再失什么?钱涛也一笑:还能失去锁链呀!不是说,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有锁链?这话一说,大家都笑了,觉得这话特别幽默。气氛又变得好起来,一股蒙在鼓里的,混混沌沌的快乐,弥漫了开来。
  
  他们两人话里有话地交谈了一番,好像彼此都表明了心迹,也下了决心。他们松了口气,端起酒杯,一饮而尽。
  
  现在,招工的事情具体化了,就是一桩,生产队推荐。生产队把自己队里的知识青年都推荐了上去。谁也不想和知识青年过不去。再说,这一回不推荐,下一回也要推荐,终是要推荐走的。留下他们干什么?又不会生出粮草田亩来,要生,也只能生儿子,生吃口。大刘庄原本就人多地少了。这一来,就将难办的事推给了大队,因大队只有四个推荐名额,这是按照百分之四十的招工比例。大刘大队的知识青年有十名,当然不算刘海明和小吕,他们是已婚的青年,不在招工之例。这四张推荐表给谁呢?谁都是这么巴巴地望着大队书记的脸,没事就到他家堂屋里坐着。开始互相间还有些避讳,到后来避也避不开了,就一并在他家屋里坐了一片,有些火并的意思。书记他不能热了谁,也不能冷了谁,干脆谁也不搭理,闷头喝稀饭。心里是有些难过的,好像,手心手背都是肉似的。事情进到了白热化的阶段,谁也顾不了谁了,反正是八仙过海,各凭各的本事。当然,谁也就不会注意到刘海明了。他好像是在上次送帐子的事情上接受了很大的教训,他就有些故意地远着知识青年,也远着大队里的干部。所以,人们几乎看不见他似的。小吕呢,好像也看不见了,可能是抱了孩子回了县城的老婆婆家了。倘若要留点心,就会发现,家后他们那两间小屋常常上了锁,冷清得很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